读《亲密关系》

王致远

2019/11/12

其他的人呢,纯粹是为恋爱而恋爱,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便转而寻找下一个可能目标。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但是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

“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

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假设你缺乏自信,那么你难道不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所吸引吗?

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

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英雄——也就是我们的小小世界里最特别的人。

当我们开始需要伴侣时,我们便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需求清单逐一输入制造梦想的机器后,理想伴侣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

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因此,为“爱”所苦,这就是问题所在。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我也可以扪心自问:“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

其实满足我并不是她的责任,

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

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

当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的,但十分确切的,双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压力、失望和愤恨。

“期望=愤恨的前身”

压力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侣让你快乐,而让对方感到压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着压力,因为你也必须做对方要做的“一切”。

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

不管是被骗还是被拒之门外,梦想得不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感到愤愤不平。

愤恨是悲苦、不满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组合。

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

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她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

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我才发现,我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

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

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侣就会明白。如果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你就知道你已做到了。

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如果

我们要切记,意向、想象力和直觉是我们人类最有用的三样利器。

想象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看到些什么。

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

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

每一段刚开始的亲密关系,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

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

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

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

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

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

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时刻。

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

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若是这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会很痛苦,甚至严重到心碎的程度。

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

在分享过一段特别亲密的时光之后,情侣们往往最容易吵架。

想要疗伤的企图却往往导致激烈争执或变成亲密关系危机的导因。

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

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我们

问题是,这些承诺虽美,却不实际。

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每个人都会伤害他所爱的事物……”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

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期望与对方分享爱。

但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妥协也有两面:其一,妥协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方,因为两个人都觉得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其二,更严重的是,问题真正的原因没有得到处理。

我发现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

怒气往往让人以排斥来取代包容,而且从来不能解决纷争。

据我看来,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

生气的第二个好处,是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

两人所经历的,其实是相同的痛苦:不被重视的痛苦。

从表面上看来,争执的两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

情绪抽离则是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而由于你并没有指控他们做错事,你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卫的权利。

她受到了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她选择暗中攻击伴侣,让他觉得歉疚。

这样一来,她的痛苦就变成了他的责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对

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

“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

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

相反,爱意则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这样我们便成长了。

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仅一步之遥。

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

“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两颗心才能合而为一。”

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你们双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并坚持自己是对的。但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看,那么你就可以把两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而得到真相——这是一顶红蓝各半的帽子!

一般来说,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反方会发现问题,并把它提出来讨论,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反方变得愈来愈乐观,而正方也变得愈来愈实际。这样,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

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整个的过程,就是从一开始的快乐,到否认问题存在,到大战爆发,解决问题之后,又回到快乐的状态,如此循环。但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进化”,也就是说,权力斗争激烈的大战阶段,其实能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向前推进,达到更高层次的快乐和亲密。

约翰和玛莉所采用的,正是人类应付痛苦的典型策略:放纵或否认。一方会放纵自己的焦虑、愤怒、不满的情绪,而另一方则会压抑这些情绪,选择逃跑,否认问题的严重性。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这也决定了对方会怎么响应你的行动。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

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沟通。

造成问题的伤痛并没有痊愈。痛苦仍潜伏在他们心中,一有机会就又会出来作怪。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两人都让心中的痛浮上台面,然后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

两个人都继续分享更深一层的感觉,渐渐找到了和谐。)

只要其中一个人愿意放下立场,就可以有这么大的改变。

事实上,我们小时候所受的创伤大都跟父母有关,

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诚心希望好好沟通,我才能得到快乐。

我们来看看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经验告诉我,对伴侣有很糟的评价,都是由于自己的痛苦所造成的。

发生摩擦时,如果能提醒自己,对方和我一样无辜,会有很大的帮助。

误会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乱想。要知道,会指控对方往往是由于太多的假设。一旦所有的事实都公开了,你就能开始处理让事情恶化的真正原因,

表达绝对真实的事实的意思是,我所说出的话,不会让冲突更加恶化。

她的行为让我有生气的借口,却并不是我生气的原因。

能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负责,你说出的话,就会是绝对的事实。

所有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代表我自己内心的冲突。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冲突中,愤怒通常是最先出现的情绪。愤怒往往会盖过其他更重要的感觉,

除了愤怒以外,恐惧、悲伤或衍生自这三者的其他感觉也是经常出现的情绪。

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

家庭是你最早开始建构信念的地方。

家庭也是你最早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

这些情绪都是你在小时候跟家人互动时产生的。

你在跟这些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

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

小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逃离这些空洞的感觉。

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

在面对压迫性的感觉时,如果能够选择爱,你就选择了比感觉更伟大的东西,

有时候冲突是一波“两”折的,偶尔也会一波“三”折。

我不想从伴侣身上“获得”什么东西——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像个贼一样,我情愿“接受”伴侣自愿给我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试图沟通时,不断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我想要什么?”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

而事实上真正的敌人是我的自毁倾向,即我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寂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

只有能激发爱、喜悦和良好沟通的感觉与想法才是真理。

我相信沟通的关键就是臣服。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

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

当你觉得伴侣的行为是想伤害你的感情,当你觉得伴侣的话或举动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么很可能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转变为报复。

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

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会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如果痛苦浮现,你却选择让自己痛上加痛的话,那么你已经失去了方向,需要重新思考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目标。

“如果你想一窥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态就可以知道了。”

这种痛似乎是由孤独感衍生而来的。

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我了解到跟妻子争吵、证明她是错的,或企图控制她的行为只会阻碍痛苦的浮现,自然也就无法用爱来疗伤。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

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

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

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

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

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

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但切不可把接受与顺从混为一谈。顺从是以容忍的方式掩盖拒绝的真相。“

但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话语,来向对方表达他/她对你多么重要。

另一个察觉痛苦情绪的方式,是和伴侣分享你所压抑的感情。

有时候,沟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诚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

把伴侣当作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仔细聆听对方的想法,能够让你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因而让你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把负面的观点与正面的观点结合,你就很有机会得到一个平衡的观点。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

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

但是,如果你在争吵时能停下来想一想,感受一下驱使你争吵的痛苦并接受它,你将会改变自己,也改变你的亲密关系。“

不要忘了向对方保证你的感觉不是他/她的错,而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

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

事实上,我跟外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而从前只是隐约感受到的渺小感,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如果无法承认这些丑恶的事物是你的一部分,你就没办法去爱它们,

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负责,不但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起死回生,还能让一部分的你——你认为早已死去或从未存在过的那部分——也活过来。

亲密关系是不能一人一半的,因为这表示你只需付出百分之五十的努力,也就是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在为亲密关系努力及付出。

你会发现,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要给予伴侣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侣分担人类共有的空虚感。

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

放弃期望,用沟通来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以及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当强烈的无力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放弃当作一个聪明的甚至是救人一命的抉择。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多多少少有失败的感觉,因而觉得非常气馁。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事物。

每次妥善地解决问题之后,你都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生活也变得更丰富了。

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

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是完全的恐怖来面对。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问题。这样一来,我就会耽搁许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会安抚我的恐惧,让我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或拯救者的

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是完全的恐怖来面对。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问题。这样一来,我就会耽搁许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会安抚我的恐惧,让我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或拯救者的影响。

在所有挑战中,“受害者监牢”的三个层面都会存在。

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

让这位妇女无法做出正确决定的就是她的恐惧。基本上所有的恐惧都是害怕会失去某些东西,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

如果她愿意在两个选择中任选一个,或都不选的话,她就能得到平静,平息恐惧,并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

不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她的心引导她去做的事,不管造成多大的骚动,都将会为每个人带来好的影响。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因爱而结合的家庭是没有家族牵系的,因为所有的牵系都是一种束缚。”

如果你死忠于家中代代相传的处理感情及问题的方法,你就没办法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相反地,真正爱你的家人,则能让你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

我所谓“天赋”的意思,是指借由创造性的想法、言语或行为而体验到的天生的才能。受到天赋影响时,你会感受到很深的喜悦或目的从你的行动中散发出来。即使你已经做过同样的事许多许多次了,但如果运用天赋的话,事情就会做得独特而有创意。

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与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觉,当然更不可能将感觉表达出来。

我开始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态度和举止跟母亲、父亲或兄弟姐妹简直如出一辙。

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没有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那么你就很可能本着对家庭的死忠,用代代相传的方法在做事——当然还是会加上一点小小的个人色彩啦。

当你与某件事物对抗的时候,这件事物在你的心里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这些案主仍然在抗拒自己富有创造力的天赋,

我了解到,如果不能挣脱死忠观念的束缚,我就会把这个包袱传给我的孩子。

第二天问题就自动烟消云散了——如果你把问题摆到一边,它往往就会这样——

因为我的灵魂是不受任何不真实的忠诚的束缚的。

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会阻碍爱的感觉,导致一方或双方相信爱已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我们误认为爱的感觉和需求消逝了,但真爱是不会消逝的,不然就不是真爱了。

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当然我所说的牺牲是不实的牺牲,而不是真心的牺牲奉献。你只是在做赎罪必须做的事。

是我总是倾向于把亲密关系的成功当作自己的责任。

我必须当一个很棒的情人,成为拥有丰富资源的供给者。

所以在五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赋予自己一个徒劳的任务,就是去改善我的家庭,让家人变成一群快乐的、团结的、爱我的人。从那时候起,这就一直是我的责任。

但我怎么会知道家人不快乐,又为什么把鼓舞他们当作自己的责任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罪恶感”。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

当你的亲密关系走到了内省的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感。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己。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逼你的;但如果你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小时候做出的牺牲的翻版。

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牺牲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

内省能让你了解,你一生中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你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

你心中的折磨者,会让你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使你已经受够了,不想再牺牲,或因为没有成就感而心力交瘁。

这种形式的迫害者,是一个严苛的维持纪律者,以羞耻感、处罚威胁及排斥为手段,让你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

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就像我朋友那样——并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就是心力交瘁。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

牺牲也是一样。你虽然在付出,却丝毫不感到快乐,也缺乏热情。

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

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觉知”对我们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觉知能让不实的事物变弱,并让真实的事物变强。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

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只要有牺牲者,就有放纵者,反之亦然。

如果你扮演的是牺牲者,那么除非你停止牺牲,否则是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伴侣的。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

如果扮演牺牲者,你就会吸引别人来扮演放纵者。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

离中心愈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愈严重。

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所形成的。

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在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

但事实上我们会批评,也是因为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在别人身上的缘故。

这些竞争都源自于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想要结束竞争,你必须觉醒,并且诚实地面对你看待亲密关系的态度。

“没有忙着出生的人,都在忙着死去。”

在死亡的方向上常有很强的拉力,所以想要克服它,必须诚心诚意地选择生命。

在面对一个状况时,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应该以选择生命为动机,这是很重要的。

你愈是坚定地选择生命,就愈能感受到内心被启发的赞叹和敬畏感。

慢慢地你会发现,生命给了你一份多棒的礼物。

怀疑”就是小我的最佳武器,它会让你陷在迷宫之中无法脱身,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并用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扰乱你,最后还用对过去的不实记忆来迷惑你。

如果你对一个人存有怀疑,又怎么能亲近对方呢?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在亲密关系中,怀疑的心理会让你把对方的行为、肢体语言或脸上的表情当作你无法亲近对方的证据。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你的心会明辨是非,并指引你去了解真正的自己。

怀疑心理并不是你的敌人。它比较像是一个“把关者”,在你遇到一个得以成长并突破旧有限制的转折点时,它就会跳出来阻止你,要你回头,因为小我的本性就是制造分离,所以它会阻挠你,不让你体验到真正的爱和亲密。

听听把关者有什么说法,感受一下它所造成的恐惧和痛苦。

经过了怀疑心理的试炼,你的灵魂才能让你变成一个坚强的人。

如果你不能自由地离开,那么即使留下来,可能也不是你自己的意愿——

我相信你的灵魂真正关心的是你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有助于你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

你的心和灵魂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每个人想,才能找到最好的

一个人想跳脱牺牲的模式时,他/她往往会摆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放纵者。

如果想要疗伤,你就应该跟伴侣开诚布公地讨论你的恐惧、感觉、幻想和秘密,并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

启示就是我的灵魂让我感受到它的存在。

在第一种方式中,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并在痛苦和问题之中成长。

因为我愿意想象自己“已经置身于爱之中”,所以我得到了灵魂的帮助,解决了这次争执。

我选择不去计较造成争执的原因,而把爱置于首要的地位。

生命的天性,就是要让你不断地去发现真正的自己,以及你心中存在着的感觉。

启示是灵魂与人格之间的桥梁。

当然你还是有可能离开启示的阶段,而重新体验权力斗争、失望或停滞的状态,但启示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你在面对困境时仍能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你决心选择爱,就能渡过所有困境。

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 [笔记]成全

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有时候我们会心甘情愿地放下一己之私,而追寻真正重要的东西——也就是爱。

每次你放下期望,选择原谅而不责怪他人,或是表达真心的感激而不批判人时,你就选择了重要的事物,而把个人的事物摆到一边。

因为只有明辨才能让你超脱情绪、倦怠感、迷思及冲动,

我和妻子在走每一步的时候,都会尽我们的所能去感受及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