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毕业旅行)

王致远

2019/07/05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旅行。
而是我给自己出的一道题目。
未来的路我得一人走,
能否依靠智慧做出判断,
依靠毅力坚持到底,
能否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
欣赏美丽,体会快乐,同时保持体面。
我将用这道题试试自己。

背景

6月11日去了故宫,18和19日去了山海关和北戴河,22日去了世园会,和晓程、王琦都见了面,毕业清单上的待完成事情几乎全部做完了,但是我还有一桩心愿未了——去江南看看。我之前从未去过江南,而想到工作后就算再去,更多都是出差性质了,几乎再不可能有这样整段的时间好好地畅游了。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毕业后和入职前的这个时间段去江南玩玩。

6月23日周日,中午和王琦在凯德茂上面的探鱼吃烤鱼,其他时间在收拾行李和看书,策划这次江南游,准备离校后直接去旅行,旅行完再回家,再去成都报到。这样我需要把旅行不带的,又不扔的东西通通邮寄回家。所以要提前计划好旅行要带什么东西,考虑路上的洗漱、换衣。因为没有小尺寸旅行箱,所以我在转移城市时候只能手拎一个布袋子,所以必须要带够衣物,又不能带多以减轻负担。初步的路线安排是: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从25号开始每个城市玩2天,7月3日早上从杭州回兰州。因为豪杰陪慧慧去杭州租房子,有可能和他俩在杭州汇合。

6月24日周一,早上把之前没邮走的行李又打包了两个箱子,不要的东西都扔掉了,但是迟迟不能封箱,因为导师没有在离校系统中确认签字。中午和豪杰又去吃了金谷园,点了西红柿鸡蛋水饺2两,香辣牛肉锅贴2两,猪肉大葱水饺2两,还有一瓶梨汁,非常清凉爽口。这也是和豪杰最后一次在金谷园吃饺子了。

下午回来后焦急地等待导师签字。文秀师姐在和他沟通,一直在说等等,不知道在等什么?等到4:30终于在系统中确认了。我飞快地跑下楼,办理了退宿,去学苑食堂下面机器注销了一卡通,跑到八教学院办公室领到了毕业证书。终于,终于,终于,在5:00,最后一个证拿到了手!然后赶紧回宿舍把包含所有材料的文件袋放入箱子,打包封箱,邮寄回兰州。晚饭时候去了金谷园,还了中午忘记付的账。回来后买去南京的车票,订南京宾馆,计划南京的行程。

在衣物方面,我带了5件主力短袖T恤,准备每两天换一次(火车上的两天也算,所以一共10天)。带了5双袜子,准备轮番换洗。带了一件长袖衬衣,准备坐高铁时空调太冷穿。带了一件夹克衫,以防遇到极端冷的天气。带了一件长袖T恤作为预备队。因为去的都是大城市,可以随时补充衣服,所以足足够了。带了一套睡觉用的短袖短裤。

在药品方面,带了一包创可贴,用来贴脚伤的,实际上起了大用;带了3支藿香正气水,为了预防中暑、胃肠型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有备无患。(如果有行李箱,还会带一瓶黄连素,预防肠胃炎。)

在洗漱用品方面,带了洗脸毛巾、擦脚毛巾,带了剃须刀(但没有带充电头,在旅行前充好了电,把充电头邮寄回家),买了旅行瓶,灌装了学校里没用完的洗发露和浴液(这样就不用宾馆的了),洗面奶挤到了圆形小盒子里,这样能每天保持脸上的干净清洁。当然还有牙膏、牙刷、梳子。即使一个人,也不能玩的邋里邋遢的。

在电子产品方面,没有带平板(邮寄回家),带了kindle,和16000毫安移动电源。旅途中主要通过看书打发无聊。

最后事实证明,我带的大多数东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有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总体风险都在我的控制之内。

DAY 1:鸡鸣寺-明城墙-玄武湖-老门东-夫子庙

6月25日周二,旅行正式开始了。前一天晚上睡得不是很踏实,因为6:30就要起床洗漱,8:30的G165次列车。豪杰也早早起来,他是十点多和慧慧出发,到杭州下,所以大可不必起这么早的,不过坚持要送我。晓静师妹也说要送我到车站,不过稍微晚了一点,她看到公交车来了让我先走,我也就走了,没能见到,不过心意领了。离开了北京了,没有后悔,还是有点不舍。在火车上我先迷糊了会儿,然后在看书。旁边坐的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阿姨,无意中瞅到她似乎是在看很厚一本中医的书,就聊了聊,原来她也不是中医,工作是财务方面的,只不过一直对中医感兴趣。她还说报过很多中医学习班,包括徐文兵的厚朴中医学堂,但是学费又贵又没学到什么。她还帮我诊脉,让我多运动,情绪放开朗,给我推荐了个成都锦江中医大附属诊所的年轻大夫叫李爽,说水平挺高。感觉她也是比较善良的。

到了南京站,坐地铁3号线到我住的常府路地铁站。地铁上我好奇地观察车厢里的乘客,想发现南京人都有什么特点,就是觉得女生似乎五官更加柔和,打扮更加温婉,扎马尾穿浅色裙子的居多。办理了住宿,下来午饭吃了小杨生煎,吃了个小杨、大虾、荠菜的三拼生煎,每样2个,外加鸭血粉丝汤,给我送了好几张满减劵。吃饱喝足后,就正式开始游玩南京啦。

第一站当然先去心心念念的玄武湖。第一次听说这个湖还是我爸说的,当年他们学校(曾经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医学部)就是在玄武湖边上,当年他也经常绕玄武湖散步跑步。听“玄武湖”这个名字就觉得又美又有一定神秘感,因为“玄”本意是黑,黑就神秘,“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更是神秘。“武”让我想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那样的英武之气。所以“玄武”二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泼墨山水中拿着羽扇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

不过去玄武湖的路上会路过鸡鸣寺,既然路过就不能错过。一进寺院就觉出,其氛围不是普通很俗的烧香拜佛的寺庙,有一种清凉安静之感,和成都的文殊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入口处赠送了三支清香,然后指引香台在前方,顺着指引牌一路往上走竟然越登越高,指引牌上始终说香台在前面却不肯说还有多远,直到那座小山的山顶平台,有种小小的被“骗”了的感觉。这里也体现了南方人细腻的心思——既要设置困难,让人登高再燃香拜佛,方知虔诚之重要;又要设置目标,不断激励,鼓励人一路向上。不过因为达成目标心切,很多路过的殿堂都没有进去看,所以我从另一条路下来后重新再登一次。这次才知道,原来鸡鸣寺在二十世纪的主持是个女的比丘尼叫宗诚法师,鸡鸣寺成为尼众道场。我就说为什么从售票窗口到念经的女尼女居士,全都是女性,甚至游客都以女生居多。鸡鸣寺最高的塔叫药师塔,据说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中因雷峰塔还没修好,就借药师塔拍的。据说绕塔三周可以消除污浊,我也便如此做了。我在想,为什么很多宗教和哲学的,都在强调重复性动作?我想是人思想的和行为的惯性是很大的,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能真正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唯有通过重复性动作,不断加强意识,加强记忆,才能实现改变人思想和行为的目的。重复性动作就是在强化意识的过程。

从鸡鸣寺的后山下山过了解放门就是明城墙的台城段,买了30元的门票登上去一看究竟。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的城墙了,有八达岭的坚固(毕竟能承载那么多游客是吧)、慕田峪的壮观、故宫的肃穆、嘉峪关的雄浑、山海关的奇特,南京城墙给我的感觉是“厚重”。用来粘连墙砖的粘合剂成分到现在仍是未知之谜,可是整个城墙却像建造之初那样坚实稳固,青色的墙砖之间的白色“胶水”让城墙呈现黑-白-灰的斑驳颜色,加上敦实的砖块,不仅是材料的厚重感,也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从大明王朝到太平天国再到国民政府,南京和南京城墙一次次被给予厚望,最终免不了一声遗憾的叹气。但叹息后的南京和南京城墙并不消沉,抖擞抖索精神,还是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自信而坚定地立在这里。从明城墙上向鸡鸣寺看去,可以看到最高的紫峰大厦矗立在鸡鸣寺身后,古典与现代同框,表达着南京保留古典文化的同时在新时代也要奋发有为的精神气。

顺着明城墙顺时针走,往右手边看便是玄武湖。湖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湖光鸟影。吹着风,赏湖景,心情宁静又惬意,安心又放松。城墙上遇到一个很有青春气息的中老年阿姨,让我给她拍照,她摆的POSE自信又优雅,如舞蹈家一般。我给她拍了张竖副的之后,我似乎想试试她的审美如何,拍横幅的把她放到构图中央拍了张,故意问她怎么样,她果然说,如果能在旁边一点会更好,那我自然就4:6比构图了。她很有可能是搞艺术的,审美敏感,语气和姿态优雅、客气、大方。后来聊天才知道,她已经当奶奶了,刚从北京过来带孩子的。这更加坚定了我的判断。后来她坚持要给我拍几张,说看我也是不会常来的。我坦诚的说在北京上学,这是第一次来南京,对这座城市印象很好。这也算是南京之行的奇遇了,虽然她和南京人可能关系不大,但对南京的好感更多了。

沿着城墙走到了玄武门,终于找到下城墙的口,其实早就想更距离地感受玄武湖了。玄武湖有五个湖心岛,分别是菱洲、樱洲、环洲、梁洲、翠洲,其中环洲环抱着樱洲。走到环洲和樱洲之间的水塘上,荷花开得很盛,荷叶和荷花都比北方的更大,亭亭玉立,阳光下透出荷花剔透的质感和荷叶的纹路,清新大方,又有谁能说这里的红配绿会俗?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小孩子们都在放一种特殊的“风筝”——用细线牵着的小鸟玩具,和风筝不同的是,小鸟会在空中扑翅膀,并且放的高度比风筝低,感觉比风筝更有趣一些。看着小朋友们在荷塘边玩耍,我突然很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的童年可以在这么美的地方愉快地度过,我在想我的孩子也可以这样吗?之后走到梁洲,走到翠洲,我一边看美景,一边想这个问题,甚至在查中铁二院有没有南京分院。不知未来有没有机会能哪怕短时期的居住在这里。走到湖东边的翠洲门我就坐地铁往回走了。

豪杰之前给我推荐了老门东,说那里吃的不错。于是我直接坐到了夫子庙的下一站,步行去了老门东。那里竟然是徽派建筑。之前我一直以为徽派建筑只在安徽歙县那里有,没想到在江南这边这么普及。不过只是形似,内容已是商业化的餐馆和文创小店,也就没有灵韵了。在老门东吃了晚饭,喝了特色的冰杨梅汁,走在小巷里,小巷很像我读完江南的文字后幻想的江南的样子。误打误闯地到了先锋书店老门东分店,里面是文艺有余,底蕴不足,装修很古典,但选书较粗,有种刻意小众、刻意文艺的感觉。我更喜欢北京的三联书店和万圣书园。

出了老门东,我本来想找个地铁站回去,因为已经挺累了。没想到误打误闯又到了夫子庙,得,既来之则玩之,又逛了秦淮河夫子庙,吃了鸭肠,觉得不错。当时天还没完全黑,华灯还没完全点亮,但也是很好看了。只是游人如织,没有独享美景的欣喜感,多了些热闹的氛围。终于从夫子庙坐上了回常府路的地铁,其实就一站路,但也累的走不动了。之前还没有走得这么累过,然而这才是第一天。

DAY 2:灵谷圣境-中山陵-音乐台-明孝陵-美龄宫-十朝历史文化园-新街口-夫子庙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旅行的第二天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天。前一天晚上我在携程上订了灵谷景区-音乐台-明孝陵-美龄宫的联票90元,预约了中山陵的免费参观。没有看攻略,也没有问豪杰,只是从地图上景点的远近制定了由远及近的游玩路线:灵谷-中山陵-音乐台-明孝陵-美龄宫,事实证明,我的这个路线规划是再正确不过的。

一大早天灰蒙蒙的,下着小雨,我坐公交车先到了灵谷景区。真正进景区之前有一片中等大小的湖,湖上的莲花画出了一道优美的曲线,我当然选择最佳的构图把它记录了下来。到了有两座石狮镇守的“灵谷圣境”入口,雨越下越大,已有中雨大小,游客非常少。我独享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幽静,深深呼吸着树和草的味道,心想这景色不愧为“圣境”之称,虽然隐隐地有种阴凉之气,但被这种幽深隐晦的美感深深地吸引。穿过“灵谷圣境”大门来到一个牌坊处,别处的牌坊以三门居多,这处牌坊居然有五门,每个门上都有圆形的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正中门的旗下有“大仁大義”四个大字,两旁是四朵梅花,真是非比寻常!牌坊下有一群可能是学美术的年轻人在画图,记录这难以用言语描述的美。从牌坊再往里走,看到一座外观很大气的大殿,名叫“无梁殿”,下面写的是“辛亥革命蜡像馆”,进去后挂在殿正中的是巨型的“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整个无梁殿像个巨型的棺材,像是在表达着“就算如此巨大的棺材都装不下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意思。我看了震惊得头皮发麻,过了这么多天回想起来,头皮依然发麻,直击我心灵。

绕过无梁殿往里走是一片大草坪,草坪上有一棵大树叫“金陵桂花王”。我看地图发现灵谷景区的东边的几个景点还没去过,于是从东边的路迂回过去,到了灵谷寺。和鸡鸣寺都是女僧人不同,灵谷寺都是男僧人在念经,其中有些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和我岁数相仿,跟随着木鱼的节奏在快速念经,不知是什么机缘让他们这么早出家。灵谷寺里面一处建筑叫藏经楼,门外有两座通体洁白的菩萨石刻雕像,那座院子古朴静谧,令人身心宁静。外边有座院落叫玄奘院,大概是纪念玄奘法师的,不过是2005年后修的。

从灵谷寺右手边(东边)的路走,路中间有一座“灵谷深松”的大碑,当时下着雨,路上人很少,那条路通往密林深处,非常幽深。往前走到了琵琶街,传说在琵琶街上行走山谷有回声,在此拍掌犹如奏弦之音。当时雨水敲击在地面,发出的声音经过山谷的传播正和琵琶声相像,我倒认为名字应该取自这里。再往前走的右手边是谭延闿之墓,我对此人也不甚了解,看那里也有点阴寒,就没有过去。

往左手边走绕过一间房子的后面,就到了灵谷塔。之前我总觉得“灵谷”这名字和“魂魄”与“骸骨”有关,应有“灵骨”的隐含意思,看了灵谷塔的介绍。果然灵谷塔原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走到塔下,发现这座塔是可以上去的。这座塔有九层,60米之高。我之前从未爬过这么高的塔。每爬一层我都在该层外边的回廊上绕一周看景色,直到最高的第九层,塔北边的钟山隐藏在水汽云雾之中,不知有多高,塔的南边可以俯瞰灵谷景区,其中轴的湖-牌坊-殿-草坪-塔的构造是陵墓的样子。我顿时懂了:整个灵谷景区是国民党用来纪念阵亡将士的地方,我就说为什么一进来就有种幽深、阴凉、静谧、肃穆的氛围。下了灵谷塔,灵谷景区转的差不多了,从靠西边的小路从出口出去了。

由于我预约的中山陵门票是10:30-12:30进场的,当时已经10:30,还有可能要排队,所以我就坐了10元的观光车,没有再走过去,结果发现路比我想象的短得多,而且都是绿道,非常适合步行,所以决定后面去其他景区走绿道就可以了。中山陵给我的震撼没有灵谷景区那么大,可能和游客太多也有关系。一开始是“博爱”牌坊,也是三门的,看来国民党认为,哪怕是国父都比不上阵亡将士。“博爱”牌坊往里走是“天下为公”门,过了大门就是三层台阶,上了台阶就是祭堂,祭堂里面是孙中山的棺椁,也不知孙中山遗体是不是真的在里面。

出了中山陵,吃了午饭(冰激凌+鸡翅,很久没吃过冰激凌了)就去了音乐台。原来音乐台是玩鸽子的地方,有很多白的、灰的、紫的鸽子。游客主要是家长带着小孩子过来喂鸽子。音乐台的中央用音箱播放着音乐。感觉也是轻松而美好的。很羡慕南京的小朋友们。

出了音乐台又吃了些午饭,就从绿道步行去明孝陵了。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由于我是从北门进来的,进去后直接就是金水桥,所以先去主体建筑部分,再去神道。主体建筑部分由外向里先是文武方门,文物方门有五孔门,中间的门是墓主人(朱元璋、马皇后)进(没有出)的,王公子孙从左右两边的门进出,最旁边的左右偏门才是文武大臣进出的,体现了严密的等级制度。但现在就算是中间的门也被游客们随意穿越了。进了文物方门前面是碑殿,有一座康熙题的“治隆唐宋”的大碑,是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堪比唐宗宋祖。但这话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感觉当时的康熙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表面上夸赞朱元璋,来笼络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的民心,实际表达的是“还看今朝”。再往前走是享殿,享殿已经毁于战火了,现在只有三层汉白玉的基座,曾经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现在只在基座上改了个小小的店,里面卖些文创商品。由于实在是很喜欢南京,所以买了套南京的明信片,包括了南京的十大景点。再往里走是方城,修的有些像故宫的午门,上面是端楼,再往后就是宝顶,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肯定是不让游客们去的。后来在明孝陵博物馆里知道,整个明孝陵的造型和故宫造型是反过来的,故宫由南到北是先大后小,明孝陵由南到北是先小后大。考虑到故宫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定都北京后修的,所以其中的隐藏含义耐人寻味。

话说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真诚专一,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在朱元璋才是个小喽啰时就跟了他,和他一起共患难。都说现在的感情是“同甘难以共苦,共苦难以同甘”。但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真的“同甘共苦”了,朱对于马一直尊重和感激,认真听取她的建议;马皇后也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朱一心扑在治国理政的事业上,马做他稳定的大后方。马皇后逝世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没有立过一个皇后。朱元璋在得到了天下后,仍然对糟糠之妻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心思全部在统治和治理上,真的可以算是好的领袖了。相比现在有点权力就换妻纳妾,搞婚外恋包二房,搞权色交易的领导,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出了主体建筑往南走就走到了神道。明孝陵的神道堪称独特,除了翁仲路的两对文臣武将的石像外,还有石像路的神兽,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神兽都有站姿和卧姿两种姿态,所以6种动物一共有12对。介绍牌上写着:

这些石兽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些神兽都雕刻的“萌萌哒”,很圆,很憨的样子。每只神兽的嘴角上扬,都像是在微笑,十分亲切可爱。六种动物中,只有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

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

出了明孝陵,步行去美龄宫距离很近。原来的印象里,宋美龄只是被蒋介石宠爱的“花瓶”,再没有其他印象。但美龄宫的展馆一开始就是地下室的宋美龄画展,其绘画技术堪称大师级,真的超出了原来的认识。后来看对她的介绍,称赞她是“集美貌、才华、权力、财富于一身的女子”,真是很高的评价了。挂在大厅的她的肖像照也是端庄、优雅、大气的,感觉是有很深底蕴的。其实想想也是,蒋介石何许人也?一代枭雄!天下“花瓶”多了去了,为何独对宋美龄如此溺爱迷恋?其身上一定有独特的特质。所以,不要轻易对不熟悉的人贴标签,下定义。人是复杂的。这是我所学到的。美龄宫里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建筑和装修风格。美龄宫是由留学归来的建筑学子设计的,所以既有西式建筑的富丽堂皇,也有中式建筑的中庸典雅。装修风格也不是极尽奢华的,而是在朴素中透露出典雅的艺术审美,是一种隐晦克制的奢华。后面参观总统府也是这种体会。这种装修风格也是很有特点的。

出了美龄宫去了“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讲道理修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我玩得实在是太累了,已经细细看不懂了,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南京曾经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首都。除了明朝搬到北京去了,其他怎么感觉都是短命的朝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京的文化氛围很好。博物馆的下面是个图书阅览室,里面的图书都是捐赠的。买点饮品就能在那里一直看书。真是个有浓郁知识氛围的城市。

从文化园延绿道走到苜蓿园地铁站,心想还没有去过南京最繁华的商圈新街口,于是去那里看看。最令我吃惊的是,新街口地铁站有24个出口,像个环形的迷宫一样,很难找到要出去的出口。商圈的繁华程度还可以,类似于春熙路。我在美食城吃了个海鲜面,价格也不算贵。最后从新街口步行到常府路,路上还买了个青团试试。第一次吃青团,是豆沙馅儿的,非常好吃。

到此第二日计划中的旅行基本就结束了。刚回到宾馆准备好好休息,王涌龙(研究生同学,南京城交院工作)说到南京了,过来找我。等他在小杨生煎吃了晚饭后,一起又去了秦淮河-夫子庙。这次去比昨天天色更晚了些,华灯更多了,也更好看了。只是这一天实在是太累了,走了34000多步。十点回到宾馆本想好好休息,没想到隔壁住进来一对夫妇,一直在看恐怖片,声音极大。12点时我向前台提出了抗议。他们声音小了些,但还是很吵。最后虽然睡着了,但睡得很不好,导致第三天身体很虚,精神萎靡。但总体来说,对旅行的第二天还是非常满意的。

DAY3:总统府-南京博物院-苏州观前街

原本的计划是每个城市各玩两天,但实在很喜欢南京,而且觉得不去打卡总统府和南京博物院有点可惜,所以变更计划,第三天继续在南京玩,晚上坐火车到苏州。将上海的时间压缩到一天。

由于前一天很累很累,而且晚上被吵得没休息好,所以第三天很疲倦。而且由于第二天走得太多,脚已经开始出水泡了。但这才第三天,我怎么可能认输?于是用创可贴给水泡的地方打上补丁,坚持出发。

一大早先去了总统府,游客很多。原来南京总统府最早是两江总督的衙门,后来被太平天国选作天王王府,最后才被国民党政府选作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一直以为,两江总督指的是现在的江苏和浙江,实际上是江南省(江苏、安徽、上海)和江西省。两江总督是清朝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从一品官秩,我们所熟悉的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当过两江总督。

总统府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低调、克制、朴素、冷静、典雅的房间装修风格。二是园林古朴精致,吸纳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精致程度甚至超过了故宫里的御花园(有点讽刺)。三是虽然叫总统府,但不是总统一人办公的地方,而是整个当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包括行政院等重要机构都在总统府里。

本以为10点能逛完总统府,没想到一直逛到中午才出来。吃了午饭后就去了号称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由于大太阳晒着,天气太热,外加身体太疲倦,实在是没能很精细的参观博物院,只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总体感觉是,藏品数量很大,但不像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那么多精品,特别是我最喜爱的瓷器没有太多喜欢的展品。地下有个叫“民国馆”的很有意思,布置的像是拍民国电视剧的片场,天花板上是夜空,走在“街道上”有种穿越了的感觉。“民国馆”的尽头是大茶馆,好像是“非遗馆”。如果时间充裕,真想坐在那儿喝茶听戏。“数字馆”虽然布置用心,但感觉比不上北京世园会在植物馆和中国馆的光影效果。

逛完南京博物院,我实在是太累了,就坐G7371,16:04出发,17:22到苏州,找到了我要住的宾馆。落定之后,想出来找点吃的,结果误打误闯去了苏州较有名的一条古风商街叫观前街,因为它在玄妙观的前面。不过我对这条街印象一般,还不如成都的锦里。找了家传说中的老字号——朱鸿兴面馆吃了碗卤肉面,感觉也就那样,远不如北方面食。回到宾馆,在考虑怎么玩苏州。因为之前时间仓促没有做攻略,外加自己走路找地方实在太累,脚痛的也走怕了,在携程上发现了225元逛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虎丘-山塘古镇的旅游团,加了下几个景点的门票钱好像超过225了,于是决定第四天跟团去玩。

DAY4: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虎丘-山塘古镇-诚品书店

第四天一大早去吃了另一家奥灶面,没有朱鸿兴名气大,不过味道更好。除了底面外要了牛肉,香菇,荷包蛋,老板很热情,说这两天有空再来吃。吃完早饭就步行去拙政园外的旅游团集合点。我们的导游叫小曾,是个很年轻的女孩。

拙政园外是条小溪,水很绿,有手摇船可以坐。拙政园有苏州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其规模最大,同时包含了苏州园林大多数经典构造。不过因为名气最大,拙政园的游客也是最多的。刚进大门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据说太湖石非常名贵,一斤太湖石相当于一斤黄金。太湖石有“瘦,透,漏,皱”四个特点,是苏州园林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过了那块太湖石后是一大片水面,长满了荷花。导游说苏州园林水也是重要的元素,水域面积占比越大,越是一种隐形的高贵和奢华。现在的高端地产也借鉴了这种思路,在社区里增加大区域的水面。整个拙政园最中心的建筑是远香堂,在这附近修了四处地方,以供屋主人赏四季之景,确实是很会享受了。有些屋子的琉璃竟然是彩色的,有点西洋教堂的风格,是有些奇特。之后就跟着游客的人流把拙政园后半部分逛了一遍。因为游客实在太多,所以只是觉得好看,属于个人的独特体验不是太深。

之后去了苏州园林里名气第二大的狮子林,离拙政园很近。狮子林不像拙政园面面俱到,而是有其独特的地方——假山。假山错综复杂,据说乾隆帝来此游玩,玩了三个小时都没钻出来。出来后说了句“真有趣”,旁边一个学士觉得说的太没水平,就说皇帝要不您把“有”字赏给我,就叫“真趣”吧,于是将一座亭子改名为“真趣亭”。最后那个学士也赖着不走了,说皇帝都把这“有”字赏给了我,相当于把这座园林赏给了我,我干嘛要走。这个故事姑且一听,不过假山确实非常有趣。如果时间充裕,真想也在里面玩上半天。但是旅游团不等人,给的时间比较少,不能玩尽兴。

之后乘车去因《枫桥夜泊》而声名在外的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过现在的寒山寺已经没有了当时那样孤寂的感觉,也是游人如织了。但之前不知道的是,寒山寺并不在“寒山”上,而是与唐朝时建寺的寒山、希迁两位高僧有关。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里面中轴线的寺庙游客很多,左手边正在维修,右手边的院落游客少,也很有苏州园林的意境。感觉苏州园林已经把其独特性融入到城市里的方方面面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园林的影子。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座殿,一个是八百罗汉像,据说八百罗汉每一个形态都不同,令人叹服;另一个是供奉合和二仙的殿,合和二仙是中国传统中象征“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象征,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佛教能在儒家和道家的夹缝里打入中国市场,与其能和中国民众打成一片,将佛学本土化,有很大关系。就像肯德基一样,不光卖美国的基础版汉堡,也开发老干妈口味汉堡,老北京鸡肉卷等等。所以打入海外市场的关键就是本土化,特色化。寒山寺的钟游客敲非常贵,要好几万;每年除夕夜主持会来敲,吸引很多游客听钟声。出了寒山寺就是寒山外院,有一块写着《枫桥夜泊》的大石碑。现在再看这首诗的意象,“乌啼”有凄怆感,“霜满天”有苍凉感,“愁眠”发愁怎么能睡得着呢,一定是愁的睡不着。但这都不算最凄凉的。最后一个“客船”真可谓“扎心”,这不就是古代的“异地漂”吗?再好的地方,也没有心理的归属感,自己总是客人。为何我最喜欢南京和成都这两个城市呢,就是因为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有安全感,有生活的气息,这是很难得的。

之后乘车去虎丘。虎丘名声很大,说是“吴中第一名胜”,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我没品出到底好在哪,属于来了一次再不会来第二次的景点,可能和我是报团。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一是虎丘塔,是中国第一斜塔,世界第二斜塔;二是剑池,从上面看外形像剑,且吴王阖闾殉葬时在剑池藏入宝剑,也是吴王阖闾墓的入口,剑池外的墙上有很多书法刻字,“虎丘剑池”四个字传说是王羲之书写,“风壑云泉”四字传说是米芾所写;三是试剑石,巨石中裂如剑截。据说这是吴王阖闾用干将莫邪造的“莫邪剑”劈出来的。另还有一个“第三泉“,据说是陆羽评的”水质干冽,味甜醇厚,为天下第三“,水池很绿很幽深;还有一个憨憨泉,传说如下。

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他小时候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玩完虎丘就乘车往回走,去山塘古镇。但是这几天来为我遮阳挡雨的鸭舌帽丢在大巴车上了。出去旅游有一顶遮阳遮雨的帽子还是非常实用的,丢了才知道很不方便。山塘古镇商业化开发比较重,虽然也有小桥流水,但感觉不是很深。到此为止,旅游团的项目都已经结束了。

之后乘地铁去了苏州诚品书店。诚品书店来自台湾,苏州的是2014年完工的。整个书店装修格调很高,典雅、豪华、大气。一楼和二楼都是卖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衣服、箱包等等。三楼是书城,书城规模很大,比较好的是大多数书都有拆开的一本以供读者翻阅。但是选书风格有些独特,既不是畅销书,也不是内涵丰富的书,说不上来哪里有些奇怪,就是不如万圣书园的选书风格舒服,可能和其台湾血统有关。总体来说感觉上比南京的先锋书店似乎要稍好一些。

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

第四天虽然跟着旅行团走的,但也是玩的很累的一天。本打算第五天去苏州博物馆,晚上时突然发现第五天是周六,苏博的票早就预约完了,真是很遗憾。预报第五天还有雨,我就在想如果雨下太大就在宾馆休息一天。

DAY5:平江路-可园-沧浪亭-上海外滩-南京路

在苏州住宿的这两晚,虽然比南京安静了一些,但条件也简陋了不少,特别是宾馆瓷砖特别滑,一不留神就重心不稳,还好没有摔跤。第五天果然在下雨,本打算就在宾馆休息,但想到好不容易来这么一趟,不出去走走太浪费了,于是给脚贴好创可贴出门。

苏州有三条古风街比较有名,一个是第一天晚上去的观前街,平平无奇,就是普通商业街;二是第二天去的山塘古镇,多了小桥流水,但商业化过度了,也变了味;还有就是平江路,还没来得及去。于是早上决定先去平江路瞧瞧。早上雨下得很大,平江路上游客很少,但这才是恰到好处。可以说平江路就是我想象中江南的模样——两旁是斑驳的白墙灰瓦,中间是如翡翠般绿的溪水,街上的店面也大都是卖旗袍、汉服等古装的,下着雨撑着伞更平添一分诗意,感觉心都柔软了。在平江路上获得了远超观前街和山塘古镇的满足,让我觉得幸亏出来逛了,否则将错过这份体验。

平江路较短,走了不到一小时就逛完了。之后出发去《浮生六记》的故事发生地——沧浪亭。沧浪亭和可园是对门的,于是先去可园。可园相比拙政园是小多了,但是因为下雨,游客也少多了。雨时大时小,廊道正好遮雨,大芭蕉叶被雨水冲洗干净,池边鸭子在雨中清理毛发,就连沿着屋檐流下的雨声也自成一道风景。在可园里观赏,觉得像在逛自家院子一样,心里很闲适。有一个屋中摆放的是德化窑的瓷瓶和瓷雕,和首都博物馆的白釉瓷雕不同,这里的瓷雕是昆曲中的扮相造型,我看出来的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可能还有《西厢记》等等。有机会把《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看看。可园同时还是一个私塾,据说也出了很多有名的文人,江南地区注重教育可见一斑。

从可园出来后就去了对门的沧浪亭。进沧浪亭门之前先经过一条小溪,溪水很绿很漂亮,让游客未入门先得景,是园林艺术中“借景”的高超运用,可谓妙哉。沧浪亭比可园大得多,刚进门处是一座假山可供钻玩,假山后是一座小山,上有凉亭,是全园的中心和制高点。进门右手边的院子较多,有一屋叫“翠玲珑”,落地窗很大,采光很好,窗外竹林的绿色和砖墙的红色掩映进来,有种马赛克毛玻璃的美感。还有一屋叫“明道堂”,也是同样的效果,更加翠绿一些。还有一屋叫“闻妙香室”,取自杜甫诗“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为屋主任读书处。

室前遍植梅花,早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探梅者纷至沓来,乃是赏梅之佳地也。

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其四时之美,而普通游客只能看一个时刻,类似于在看照片。唯有屋主人能有完整体验。除屋主人外,苏州市给苏州市民有“园林卡”的优惠,120元一年随便赏园林,也能有较为完整的体验,真是让外地人羡慕。在沧浪亭还有好几对新人拍婚纱照的,如果未来的媳妇也喜欢,可以也拍这种古风的。

在沧浪亭中走着走着,来到一处规模宏大的西式建筑,建筑的圆柱像是人民大会堂的风格。上面写着“颜文栋纪念馆”。那颜文栋是何许人也呢?看了简介知道他生于1893年,是上个世纪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建筑的一层是办公区域,二层是作品的展厅。上楼左手边是中期和晚期作品,右手边是早期作品。我是先看的中晚期展厅。令人惊讶的是,他在七八十岁时的作品的色彩和光影仍然是轻松明快的,有种印象派的风格,又有中国山水画的神韵,技法确实高超。对于作品的介绍写得也非常好,摘录如下。1983年作品《月夜泛舟》的介绍中说:

画家运用西方油画的技法描绘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渔夫钓者独自遨游江湖的经典题材,画面中一叶扁舟行进在清寂幽蓝的湖面上,皓月当空,水天一色。构图别致,用色清新淡雅。作品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晚年创作中开朗豁达的思想寄托。

1982年作品《石湖串月》介绍说:

是年,90岁的颜文梁根据1912年的第一幅油画,回忆完成了《石湖串月》这幅作品。这幅作品可谓是意象光色的典范。如果说在同期前几幅作品里画家的意象还只偏重于诗境的表达,那么《石湖串月》则在诗境表达的基础上,向色彩的意向性和表现性方面推进了一步。它的色彩意象并不在于画面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而在于画家大胆地提高了表现浮云的粉绿、草绿、深绿和描绘夜幕的普兰、群青、深蓝、钴蓝、湖兰、青莲的色彩饱和度,以及摆脱形对于色的限制,赋予色彩本身的张力和表现力。作品更加主观化,它在表现水天相接、月色朦胧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色彩的生命与画家内心的激情。

1985年最后的绝笔《沧浪美》的介绍说:

此画以绿色为主色调,以随心所欲的粗犷笔调描绘的场景,正是来自老人珍贵而动人的记忆。画家以衰年的画笔去描绘早已随风逝去的少男少女美丽的身姿,以他擅用的光色韵律吟唱随梦流逝的校园歌声;那曾经飘荡在美专上空,不绝如缕的琴声、歌声、笑声,那曾经活跃在沧浪亭草坪、曲桥的婀娜多姿的曼舞倩影,霓裳彩衣,始终留存在老人的记忆深处,最终凝固、定格在他的绝笔之中。

这段话竟然看得我有些感动。原来这栋宏大的西式建筑是曾经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栋是校长,培养了一批批的美术人才。

参观完中晚期展厅又去了早期展厅。这里的画学习和探索的感觉较明显,学习西洋油画,印象派的风格,光影的描绘,色彩的搭配,也都是很棒的作品。不过没有晚期作品那样游刃有余,自成风格,臻于化境。

出了美专有一栋白色房子,房子前种着一排翠竹,白墙正好像是白色画布。真是惊叹于苏州园林的巧妙和精致。之后沿着溪边走,走到“面水轩”,此处原叫“观鱼处”,正好能欣赏到对面可园的徽派建筑群,也是“借景”的巧妙运用。往出入口走,走到院落中心的假山群,又钻了钻假山,没有狮子林那样的规模,但也十分有趣。

苏州园林只探索了一点点,就令我陶醉于此。与南京一样,苏州真是让我恋恋不舍的城市。但相比于南京的生活气息,苏州更像是在南京住久了过来换换心情的城市。

下一站是上海。到上海已经临近傍晚了,宾馆离火车站较近,但还有一定路程。我拎着布包,一方面想有个行李箱拖起来会轻松很多,另一方面想像这种不在地铁站旁的宾馆,布包也有拎起来更方便。上海的如家酒店给我从大床房升级了标准间,条件还是挺不错的,比在南京和苏州住得好。行李放好之后,就出发坐地铁去外滩和南京路瞧瞧。

外滩的夜景其实挺好看的,和照片上一样,不过也仅此而已了,可能是游客太多了,并没有很惊喜的感觉。觉得天津海河两岸的夜景惊喜更多,因为之前没听说天津那么美。之后发现一辆红色的观光巴士,说24小时随便坐80元。我想明天晚上就去杭州了,正好24小时,并且明天预报有大雨,而且这几天走得非常累,所以就计划第二天坐巴士看上海。坐在巴士的上层,吹着晚风,是非常惬意的,到了南京路我就下车了。南京路确实比我见过的商街(包括北京西单、王府井,成都的春熙路,天津劝业场)都要大,都要热闹,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老品牌,上海真不愧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南京路上一家食品店买了点上海特色糕点,包括陈皮饼和绿豆糕,准备第二天在车上吃。

DAY6: 上海观光大巴1号线-3号线-外滩观光隧道-杭州与豪杰慧慧汇合

天气预报所言不虚,果然第六天下着大雨。要是前一天没买观光巴士的车票,第六天只能待在宾馆里等雨停了。顺利在人民公园附近找到了昨天观光巴士的车站,坐到了外滩又下来了。换了3号线,坐在第二层最前排,吃着小吃,看雨中的上海,非常惬意。3号线先过了江,到东方明珠附近转了圈,然后往南走,到了上海世博园,再回到城隍庙,算是非常经典的路线。我到城隍庙就下车了,因为一直在等5号线,想去浦东转一圈,就没能好好逛城隍庙,大概看了看,也是非常热闹的。结果等了近一个小时的5号线一直不来,说车坏了。好吧,我又坐3号线到东方明珠下来,坐观光隧道。声光效果还是挺好的,不过也没有非常惊艳的感觉。倒是有了启示——旅游轨道也可以这么做。然后就坐1号线大巴到地铁站,回宾馆收拾了行李,就出发去杭州了。

总体来说,上海没有好好逛,走马观花看了看。城市的感觉和北京有点像,就是人好多,自己好渺小,没有南京那么有归属感,没有苏州那么文艺精致,而是一种奢华时尚之美。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

到了杭州已经是晚上了,我就很快办了宾馆入住就出来找豪杰慧慧了。宾馆真的是这几天住的最差的条件了,很小很局促。在他们租房的小区楼下等了会儿,他俩下来了,在异乡见到友人非常亲切。他俩请我到银泰一家浙菜馆。我们进去的时候都快下班了,豪杰点了好多好多菜。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烤面包上放的冰激凌,大块的东坡肉,炒年糕,鲈鱼,都非常美味。以后来南京和杭州还是会来看豪杰慧慧的。

DAY7:断桥-白堤-平湖秋月-苏堤-花港观鱼-牡丹亭-飞来峰&灵隐寺-苏堤南-长桥-学士公园-柳浪闻莺公园-俶影桥-龙翔桥

杭州的第一天当然是游西湖。下着小雨。

DAY8:西里湖-郭庄-茅家埠-太子湾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