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文明史》最后的一部分,看完了这部分,第一本《东方的遗产》就看完了。中间的印度部分由于过于晦涩,加上之前没有了解,看不太懂,所以直接跳过了。
由于对中国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了解,所以读的时候更多是回顾已经知道的,新的认识较少,勾画的笔记也就更少。读起来的感觉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是非常崇敬的,甚至有些过于吹捧。但其对一些文化背后的现象认识还是挺深刻的。例如谈到科举考试,他认为这是一种民主,因为下层阶级百姓的子女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权利阶层,使得上层也有民间的声音。这种观点和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相一致。他对每个朝代的介绍较浅,只介绍当时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比较好的一点是,翻译保留了所引用的原文,而不是将原文强行翻译,所以读起来更有原味,甚至有新的感受和认识。例如下面节选《论语》中的片段: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路问“君子之道”,孔子说:“修己以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寡言,言而必中。
君子言行中肯,君子之风,在于一“重”字。
中国人看来,投影也不适用于艺术的形式上,他们认为艺术的形式不在模仿真实,而在透过这种完美的形式,给人愉快,传达心灵和表现思想。
较为遗憾的是,本书成书于1934年,正是国内革命如火如荼,日本侵略虎视眈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者当时还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能够带领中国重新迈入正轨。而解放战争最后的发展虽然作者也知晓了(作者生卒年1885-1981),但其对此态度如何并没有写到书里。
以后可以再重读中国部分,再看看有没有新认识。
日本
日本对于我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所以这部分做的勾画较多。
工业的发展也许毫不吝惜地赋予大多数人以舒适生活,而工作者付出较少时间于机器操作之后,也许会再变成一个艺人,借着个人喜好的风格,将机器生产变成人格与艺术的作品。
这一段是在讲日本陶瓷或者是雕刻等艺术时候说的,我觉得很经典。现在正如作者所预言的一样,当大规模生产已经能满足人的基本的、较为舒适的生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的心灵的追求。例如随着数码照相机的价格变低,手机拍照的技术提升,摄影越来越在民间普及。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资费降低更是推动了短视频,vlog的火热。这背后其实都是每一个普通人内心对于艺术的追求。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艺术创造方面的工作,而且这种工作的附加值将越来越高。
说明了集中心智与欲望是成就天才的关键。
集中心智对于成就天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欲望”也重要倒是第一次听这么说的。我觉得比较常见的表达是“目标”、“理想”、“恒心”。
新的画家对哲理与风格感到彷徨,也感到中国画的形式与雪舟、狩野画派的主题显得保守与破落,他们转而以本国的山水为作画的题材和灵感。
雪舟是日本著名画家,他来过中国学习绘画,临走时候人们撒纸片为他送行(感觉怪怪的),所以他取名叫“雪舟”。不过这两字放在一起也是非常有意境的。日本一开始以中国为师,但有人站出来说应该发展属于日本自己的文明,所以产生新的画派。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总觉得日本一直在学习他国文化和寻找自己的根之间徘徊和矛盾。
当我6岁的时候,有一股要描绘各种不同事物的奇怪念头,终日缠绕着我。等到15岁那年,我已描绘出许多可以出版的作品,但无一件是我满意的。绘画在我70岁时才真正开始。现在已到75岁了,对于大自然的鉴赏力与日俱增。我盼望80岁时,对自然景物的直觉有所心得,以便能于90岁时有更大的发展,等到100岁我即可宣告我的直觉完完全全是属于艺术家的眼光。能否让我过110岁年月呢?我渴望真正的领悟能从我的画笔中充分流露大自然的美……我请求那些与我同样长寿的人,届时可知我是否履行诺言。
这段话是另一个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说的,我还曾收集过他画的一套《富岳三十六景》的明信片。这段话看得我很吃惊,让我能一窥大师是有怎样的天赋,又是怎样的谦虚,还有对未来是怎样的乐观。在6岁时就有绘画的渴望或者说是梦想,15岁已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中间经历了什么不得而知,或许入独孤求败一样经历了利剑、软剑、重剑、木剑的阶段。画了一生的画,但评价自己绘画在70岁时才正式开始,说明其在70岁时以达到新的层次,或者说以臻入化境,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但可怕的是75岁的他还在进步,又给自己规划了25年的蓝图。这里面是自信,是乐观,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
画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气息而不是只作一名摄影师而已。
有了摄影,摄影越来越便利,那么绘画就越来越边缘化吗?一定不是的。绘画是人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再创造,而其魅力之处在于再创造力,通过再创造能一窥人类的本性、情绪和思想。
一个文明很少因外来因素而灭亡:在外来的影响或攻击结束一个文明,或改变其基本结构以前,该文明的活力必因内部的衰微而遭削弱。
反过来说,一个文明只要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心,不断输入新鲜的、先进的思想,就能保持长盛不衰。这如同生命体是一样的。
日本产品之能打开国际市场,工资低廉的劳工阶级居功甚伟。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最大的感受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向日本学习的,很多阶段都能在之前日本发展过程上找到影子。
“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似乎是文明进展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21世纪资本论》中认为,财富越来越集中,这至少是当前这一阶段的特征。而财富的分配是随着战争与和平而周期性变化的,这也正是《三国演义》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
然而,尽管表面恭谦有礼,但他们内心却深藏强烈的自尊心,繁文缛节中蕴涵着无限的敌意。
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是被社会中的繁文缛节所压抑的,隐忍是日本人的处事方式。所以一旦有爆发的突破口,例如战争,其人性中野蛮的、残忍的一面就会爆发出来。日本文明的矛盾性是其重要特征。
随着时空等环境的改变,必须在暴力与温雅、忍耐与勇气、谦逊与骄傲中任择其一。因此,对日本人的重情感与现实、敏感与坚忍、多情与镇静、激动与自制等性格,不应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
典型的日本人具有武士的特质——勇敢好斗,视死如归;同时也具有艺术家的灵性——多愁善感,禀赋欣赏力。
古代中国认为士农工商,读书人是最高层次的。古代日本认为武士是第一等的,武士的戒条高于法律,且武士和贱民之间是不对等关系,武士可以残杀贱民。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南京大屠杀时日本士兵可以那么残忍。
他们具有灵敏的智慧,缺乏高度创造力,但禀赋有迅速吸收及了解的能力,能适应各种环境,而达预期的成就。
日本民族善于将自己姿态放低,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善于隐忍。
工业化的结果是,乡村演进成都市,个人代替家庭成为政治及经济上的责任主体,往昔的父权为之削弱,数世纪以来对传统习惯及道德观念的依赖急促地转变成年轻人自行裁断。
家族被公司所取代,父权被公司的领导权所削弱。
每一代的人只得自行摸索适合他们自己的标准。
这是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未来是怎样的,未来的路要选择哪条,谁也说不准。吕世浩说过,“大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与困惑当中,这就是‘巨变’的特征。”
机器取代手工的趋势,以及西方富庶和优势掩饰下的购买力及鉴定力,逐渐侵蚀了日本独特的本质。
而在后现代,艺术又逐渐收复失地,独特的创造、个性化的服务被赋予越来越高的价值。
直到日本民族精神重新肯定自我的价值,作家才开始以他们自己的风格将本国的景物表现出来。
这对于中国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需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然而日本的生产能力及资源的价值与一般人低等生活水准相比较的话,仍属偏高,这是因为国内的消费远落生产之后,而每年工厂又不断改善装备。因此,国内的剩余产品只得向国外推销。在这种背景的酝酿下,帝国主义开始萌芽。
目前的中国也存在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目前正在实施的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一带一路”战略,走和平的、合作的外交路线,输出过剩的生产制造能力,同时帮扶弱国发展;二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从生产制造走向设计研发,努力将重点行业的全产业链闭环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做到不受制于别国。
任何借口都是不必要的,所需要的只是武力与机会,依据达尔文的理论:弱肉强食是不择手段的。
现在中美进入全面对抗竞争的阶段,美国作为主动发起方,一定会不择手段的运用各种国家机器来遏制打压中国崛起。
日本人依据历史上的先例,认为经济的抵制难以阻止价廉的引诱。
中国要做的是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就如任总所说“他不买,他傻。”
美国的经济制度使资产阶级享有科学管理及劳力所创造出的庞大无比的财富,但因国内消费有限,以致生产者无法继续等量的生产。于是极力争取国外市场,避免国内滞销,导致生产中断。然而,此一情形就日本经济制度而言,显然更加迫切。
目前这种压力在中国身上。
当两国竞争同一市场时,其经济竞争处劣势的国家,倘若其武力与资源较为雄厚,势必向他国开战。
中国也正在为打仗做准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日本重要时期:
- 710—794 平城时代:定都奈良;
- 794—1192 平安时代:定都京都;
- 1603—1867 德川幕府;
- 1001—1004 《源氏物语》;
- 1630 林罗山创立东京大学;
- 1420—1506 雪舟;
- 1760—1849 葛饰北斋;
- 1853 佩里海军上将进入浦贺湾;
- 1868—1912 明治天皇;
- 1894 中日战起;
- 1904 日俄战争;
- 1915 “二十一条”要求;
- 1931 日侵中国东北。
东方的遗产总结
“东方的遗产”这个叫法在20世纪的观点看或许恰当,20世纪的世界是美英苏三个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而在21世纪,东方必将崛起,中国、日本、印度、朝韩甚至东南亚将重新与西方分庭抗礼。
文明的第一个要素为劳动——耕种、工业、运输及贸易。
文明的第二个要素为政府——通过家族与家庭、法律与国家,借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及社会的组织。
文明的第三个要素是道德——风俗与礼仪、良心与操守。
文明的第四个要素是宗教——人类以超自然的信念来安慰其悲惨的命运,提高其人格,并强化社会秩序及其本能。
文明第五个要素为科学——明察秋毫,记载准确,试验公正,逐日累积知识,足以客观地去预测及控制未来的事务。
文明的第六个因素为哲学——在浩瀚无涯的宇宙中,人类试图以有生之年去穷理致知;勇敢而不带希望地探讨万物的因果;追求真与美、价值与正义以及理想的人与国家。
文明的第七个要素是文字——语言的传达,青年的教育,写作的发展,诗歌与戏剧的创造,爱情的激发,以及历史事迹的记载。远东奠定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格式,其特点无非是以优美的文字表现刹那间的灵感。
文明的第八要素为艺术——以音韵、风格及多彩多姿的方式来滋润生活的情趣。
这些是构成文明的几个要素,也是东方赐给西方遗产的一部分。
希腊相比东方更为突出的成就:
它在所有的文学领域中创造丰富的自由心智;它成立了大学并建立了世俗的独立思考.
它把哲学掺进了意识与秩序,并以独立的理性来思考人类生活的症结问题;它使知识阶级从宗教迷信中得到解放,并努力尝试着一种超自然的道德独立。
它把人当公民而非当庶民看待;它给人民政治自由、公民权利、无与伦比的心智与道德自由;它创造了民主制度并发现了个体存在的价值。
欧洲舞台排演着柏拉图、恺撒与基督的三幕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