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条件是《世界文明史·东方的智慧》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文明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其诞生的经济、政治、伦理条件。这一部分说理性的文字较多,读起来较为枯燥,描述案例也很简略,看起来较为费劲。不过能理解今天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背后都有其起源,都有其原因,也饶有趣味。
所谓“文明”包括了哪些?经济,政府,宗教,伦理,文学,科学,哲学,艺术,等种种属于人类的创造。
在发明的进步方面,在经济组织的变动方面,在政府组织的尝试方面,在宗教的热情方面,在伦理与礼仪的盛衰方面,在文学的精华方面,在科学的发展方面,在哲学的智慧方面,以及在艺术的成就方面,都能依时代并用默察方法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文明的定义: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及对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文明的原动力:
一旦恐惧被克服,好奇心与进行建设的欲望不受约束,人们自然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并改善生活的冲动。
文明在农舍里播种,但只在城市里开花。
文明不是由伟大的种族创造的,相反,伟大的文明创造了民族。文明是世世代代种族的灵魂。
文明之于种族,类似于习惯之于个人。个人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塑造个人。
文明的经济条件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的经济条件是首要的
食物的共同需要,有助于国家的形成。分析到最后,文明是基于食物的供应。
豢养家畜、繁殖牛羊与饮用兽奶,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牲畜繁殖的奇迹是人可以控制,
人们接受了贮存食物以备将来之需的教训。
人类从兽类步入文明的三个步骤——语言、农耕与写作。
和狩猎相比,农耕获得的食物既好又稳当。
想起《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将两种供应商管理模式比喻为“狩猎式”和“畜养式”。欧美车企使用“狩猎式”,利用市场来寻求供应商;日本车企使用“畜养式”,精心培育核心供应商。
火的发明多少限制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暴食乱饮,并配合农耕,使人类脱离了狩猎。
工业的开始就是火。
人们一贯以棍棒作为代表权力与权威的象征。
打狗棒,权杖,魔杖,擀面杖……
之后是一个由火来代替日光的阶段,制作出不少奇形怪状、有很多用途的容器。
另外,有三项进一步的发展是原始人类用来创造经济文明的必要要素:运输的机械装置、贸易的进展与交易的媒介。
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
轮子——这是在机械发明里最伟大的一件事
河流便成了最方便的运输大道。
直到火车的发明,让无河道的内陆也能依靠铁路像水运一样便捷。
这些具有专长的部落或村落,有时用他们从事的行业作为姓氏,如铁匠、渔人、窑匠等(Smith,Fisher,Potter……)。
拥有过剩物品的人,通过交换满足了自己的所需。
最早期的交换媒介,都是一般必需品。
牛在当时轻而易举地变成了猎人与畜牧人用来做交易的媒介,并用来作为价值的标准。
文明的政治条件
贸易在原始社会引起了相当大的骚动,因为它的出现带来了金钱与利润,进而有了财产,然后有了小的政府组织。
在原始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公有的。
在“未开化”地区有食物的人,总是与缺乏的人分享。
“当你看见他们相互之间是如何以礼相待,而这些都是在极度文明的国家里所看不到的,你一定会大为吃惊。
我的”与“您的”两个词的概念,已熄灭了我们慈悲的火焰,点燃了贪婪的欲火,这些都是野蛮民族闻所未闻的。
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家庭里的人来看待。
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的,所以中国古人常羡慕尧舜时期民风淳朴。作者认为:公有制并不利于财富积累,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共有意识是非生物学的,是生存竞争中的一个障碍,不能激励各项发明、工业及繁荣。共有意识给由于贫穷与无知而生活在疾病与灾害盛行的原始社会中的原始人类带来了安全感,但这些安全感绝不能使他们摆脱贫穷。
人类从狩猎进入农耕阶段,并由此引发了由部落财产变为家庭财产的改变。农业虽然创造了文明,却也带来了私人财产制度,还带来了奴隶制度。
懒惰的根源:
原始人类的懒惰特性有其根源,一般推测是源于由战斗与打猎造成的过度的疲乏而养成的慢慢休养恢复的习惯。
奴隶制也曾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终止了同类之间的杀害与相食,仅仅是使之成为奴隶,这是伦理上的一大进步。
战争助长了奴隶制,奴隶制也助长了战争。
奴隶制促进了当时的文明发展:
由于奴隶增加,财富也随之增多,而为少数人提供了悠闲,也更间接地促进了文明。
每种新的发明,都是强者手中的工具,用来作为增强主宰地位并使役弱者之用。
富与贫成为牢不可破的财富与穷困的意识,阶级的斗争像一条红线贯穿了全部的历史,进而国家兴起并成为阶级管理、财产保护、战争发动及和平组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人类天赋的不同,加上而后的机遇不同,便产生了财富与事业的人为不平等。
因此原始的共产主义的梦想,潜入了每个现代的社会。
定期性地,不管合法与否,土地被重新分。
所有的经济历史是自然地集中财富和爆发革命的社会历程。
这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革命之后,新的阶级分层逐渐固化,财富集中越来越扭曲,然后爆发新的革命。
最早具有持续性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家族。几个家族结合起来,在同一个酋长的管辖之下就形成了部落,这是成为国家的第二个步骤。战争产生了酋长、国王及国家,正如他们又酝酿了战争。
社会由两种权力管制:平时用言语,战时用刀剑。
从“时代意见”的视角看待战争:
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残酷地充当了衰弱民族的清除器,而提高种族在勇气、暴力、残忍、智慧和技能上的水准。它刺激发明,使武器变成有益的工具并使战争的艺术变成和平的艺术。繁荣为国家之母,而战争则为其父。
国家本是非自然的,但现代人已习惯并服从于国家的概念。
每个国家,一开始都是强制的。但服从的习惯竟变成了良知。
国家权力如征税权,成果可观,在于其运行得既间接又无形。
统治的精英阶级,尽量寻求将其强大的统治权转变成法令规章,运用得宜即可向人民提供一些乐于接受的安全与秩序,并承认“属民”(Subject)的一些权利,以争取大众乐于守法并与国家结为一体。
文明的伦理条件
风俗就是孔子所说的“礼”
在所有的社会现象之下,风俗具有巨大的稳定作用。
风俗来自人民内心的信服,而法律是靠上级对下级的强制来执行。
在人类行为的决定与判断上,风俗是隐匿在法律之后的最后武力、王权之后的力量,是“人类一生中最后的主宰”。
伦理则是一些风俗,而这些风俗被大家认为是他们利益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心。
风俗因长久反复地沿用而变为人们的第二天性。如果触犯了它,就会给人们带来某些恐惧、不安与羞耻。
从古至今,法律很少真正公平过。
罪犯的量刑曾与罪犯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相关,位尊者与位卑者犯同样的罪,却获较轻的判罚。
“决斗”或“比武审判”不是因为其有多公正,而是能够终结纷乱。
在很多场合,纠纷的裁决通过双方采取公开比赛的方法,
更多的是相信神裁法会终结纠纷,以免这种纠纷扰乱部落几个世代。
自由确实是可贵的
自由是安全的奢侈品,自由的个人是文明的产物与标记。
教育对文明的促进作用
较好的家庭养育可能延长了孩子的青春期,使他们能在自谋生活之前,获得充分的教育与发展。
较低的生殖率,可以使人们将精力转用于除生育以外的其他事业。
夫妻关系曾今没有现在这么亲密
在古典的文明里,兄弟较丈夫为亲:
男人认为妻子是世界上与他最亲近的人的想法,是比较现代的观念,也仅限于人类的小部分而已
家庭最简单的形式是妇女与她的子女、母亲与兄弟们一起住在家族中。
女性地位的矛盾性
事实上,在任何社会的组织里,女性总有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由于她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由于她处于食物分配者的地位,由于她被男人所需要,及她有权拒绝男人等原因而自然升高。
总之,妇女在早期社会里也是处于近乎奴隶般的顺服地位。
在狩猎时代,除了实际的夺取猎物外,其他工作多半由妇女去做。财富的增加使妇女更处于性的附属地位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初期的社会里,这种父母安排下的婚姻,便成了一种惯例。
嫁妆的由来:
另一方面,女方家长在获得男方付款后,也礼尚往来地回赠礼物。富有之家为了大肆渲染女儿出嫁而渐渐加重礼物,进而演变出日后例行的嫁妆。
浪漫是个新鲜事儿:
在所有这些婚姻的形式与种类里,很难找出带有罗曼蒂克爱情的意识来。
这种情欲的抑制正是少年时期出现的罗曼蒂克爱情的根源。
端庄的气质是一种战略性的后退
因情欲导致的罗曼蒂克爱情意识来提升女方在男方眼中的价值。
现代婚姻如同交易,是可有追溯的
婚姻之于他们绝不像圣礼那样神圣,他们也不会将之视为一项隆重的仪式,而仅作为一项商业的交易。
原始的男人对婚姻的看法,不是基于性的放肆而是基于经济的合作。
关于性的观念
伦理最大的使命经常是性的规范。
现在,贞操观点也越来越淡化,因为贞操和物化女性是有关的。
贞操观念是相当晚近才发展起来的。原始时代的少女不怕失去童贞,而怕不能生育。
婚前的贞操对于一般少女来说,是父系制里的男人将他的妻子视为财产所有权的一项延伸。
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把财产遗留给非自己亲生的子女。
又使用隔离的方式以避免少女受到外来的诱惑。
但这并不能证明伦理毫无价值,它只是说明社会的体系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保留。
由惯例、传统、风俗与法律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结构,是历经千万个年岁与亿万个心智形成的结晶。
从根本上来说,婚姻所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很重要,人有时也是以经济学中“理性人”的视角思考婚姻的成本和收益。
在父权制的体系下,男人发现离婚并不经济。更因为生活的忙碌没有时间再谈新的情爱,双方由于甘苦共尝、患难同担,而有长相厮守的必要。
杀婴在游牧民族中最为流行,因为生育抚养是长途跋涉中的一大难题。
个人的生活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衰老很少有享受的余地。个人主义同自由观念一样,是文明的奢侈品。
大多数男女不为饥饿、生育与战争所苦时,才能获得实际的悠闲,并创造文化与艺术。
每种恶性都是来自渴求生存的挣扎。贪婪、虚伪、残忍与暴行多少世代以来一直出现在动物与人类中。这种不可知的因素就是贪婪的起源。自从财产在原始人类中出现,谎言与盗窃就层出不穷。
伦理规范的一个目的,是规范不变的或缓慢变化中的人性冲动,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变化的需要与环境。把贪婪变成节俭,把暴行变成论争,把谋杀变成起诉,把自杀演进到哲学,这些都是文明任务的一部分。
个人与团体:
内部的合作即是对外竞争的第一法则。
善与恶是团体概念:
个人的一些德行或习惯,凡有利于团体的则称为善性;反之,有害于团体的则称为恶性。
几乎在所有的团体里,都视其他的团体不如自己。
宗教
需要有一个无形的监视者,借强有力的希望与恐惧来加强社会的一切措施,以抑制个人主义的冲击滋长,于是社会利用宗教的力量。
一位哲学家不可能仅用道理影响或劝告他们感恩、怜恤与信服,还需要借宗教的恐惧。
哲学总是为了少数人,而诗歌才是适合大众的胃口。
相较于科学,人类更容易受幻想的管制。
恐惧是神灵的第一个母亲,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
冯友兰所说,孔子提倡的“侍鬼神”的礼,不是迷信的,而是诗的。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有意义才去做什么,而是一种诗意,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仪式感”。
我们目前知识的进步,抹杀了他们诗一般的信仰。
原始社会
宗教使用两种主要手段来维持伦理:神话与禁忌。
缺乏信仰的享乐,最终会堕入精神的乏味,意识熵会越来越大,甚至把人逼疯。《心流》的观点也是,人的思想必须有所寄托,有所收获,有所前进,让思想的混乱度降低。
失去宗教支持的行为堕入了享乐主义的混乱,缺乏信仰慰抚的生活,竟变成自觉的贫乏与乏味的丰富的双重负担。
字(或者说抽象的概念)对于混沌的思维有规范作用,使概念更加清晰,思维更加理性。
思想需要文字,就像工作需要工具一样;产品大都有赖于工具的发展。
书写是文明的记号,是文明人类与原始人类最低限度的区别。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更多要帮助子女树立坚韧、勇敢的性格。
原始时代的父亲重视性格,有如现代重视智慧一样。
现在结婚也是如此,女生所谓男生的“上进心”,便是能够应对未来可能挑战的安全感。
新娘一般坚持要新郎提供能忍辱负重的证明。
所谓“美”的,就是令人愉悦的。
并不是因为一个对象具有美而使人感到愉快,而是因为它使人愉快而被人称作美。
读书就如在暴风雨般的生活里逃脱出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享受从暴风雨般的生活里脱逃出来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