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终于把这部8集的纪录片看完第一遍了。这部纪录片是我看过为数不多觉得很精彩的,能推动我完整看完一遍的。这么喜欢的之前只看过《河西走廊》和《鸟瞰中国》。这部纪录片好看的原因大体有三点:一是美剧版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类似于《河西走廊》,感觉就像在历史场景中身临其境一般,非常有代入感,画面也很精致典雅;二是每集讲的都不是一个天才,二是两个天才的竞争和“对决”,这样的竞争氛围产生了刺激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三是和我个人的兴趣相吻合,我从内心里也是崇拜这样的天的,也是想通过发挥创造力达到一些非凡的成就。
不过前面的很多细节已经忘了,而且是没有字幕的,所以第一遍看就看了个囫囵吞枣。所以为了写这篇博客,还要把这部纪录片至少再看一遍。并且用格式工厂转换成了mp3,拷贝到手机里了,以后通勤路上听。发现这是一个适合我的训练英语水平的方法:看纪录片,转换成mp3格式,通勤路上反复听。如果有字幕,还可以再结合字幕,直到能听懂每个单词为止。
看完这8集,有两个词频繁的出现。一个是“竞争”,另一个是“专利”。我想这两个词很好地解释了美国为何在19世纪、20世纪爆发出超越其他任何国家的创新能力。
“竞争”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现象——当社会制度宽松(特别是社会阶级保持流动性和注重教育投入)与市场高度发达(参与主体广泛,市场制度完善)时,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配社会资源的效率就能非常高,让这些天才们的才智充分地对抗和竞争,从而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借助商业资本(同样是金融的市场)的力量将科学技术商业化,推动社会变革。竞争是一种在资源有限时高效分配的手段,虽然有时过于残忍。
“专利”是市场制度的代表,目的在于保护发明者的才智不被盗窃,使才智能够有其应有的回报,从而形成正向激励,鼓励新科技的产生。以“专利”为代表的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制度,就如同给河流修好了河道,让如河流一般的才智能够顺畅的流淌其中。
乔布斯 Vs. 比尔·盖茨
- 比尔·盖茨用自己的技术给ALTER8080编写了操作系统;
- 沃兹尼亚克首先将显示器和键盘组装在电脑上;
- 苹果公司的分工:乔布斯负责商业,沃斯尼亚克负责技术;
- APPLE1没有成功,而APPLE2获得了成功,是因为乔布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更加深了:APPLE2不是卖个计算机爱好者的,而是卖给大众的;
- 比尔·盖茨看到APPLE2获得了成功,于是借了东风,通过给APPLE2卖商业软件卡挣了一笔;
- 比尔·盖茨虽然给苹果卖商业软件卡有持续的现金流,但不满足于此,而是想打败苹果。于是联系了IBM,通过买入一家小公司的DOS系统,获得了IBM的青睐。但他仍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提出了他有将软件卖给第三方PC制造商的权利,从而奠定了微软帝国的基础。
- 鼠标和图形显示的发明另有其人,而乔布斯想将其引入到苹果系统上,信任比尔盖茨,但反被利用,由此诞生了windows。
- 乔布斯被自己创建的公司的董事会开除了。 = 比尔盖茨将办公软件捆绑到windows上进行销售。虽然由此获得巨大成功,但也陷入垄断的法律指控。
- 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濒临破产,不得不再请乔布斯回来。
- 有几个弱的竞争者比没有竞争者要好。(在美国)乔布斯利用这一点说服了微软,给苹果注入资金。
- 乔布斯认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非你把产品给他看。从ipod到iphone,苹果反败为胜。
- 比尔盖茨为了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 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一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是计算机时代的先锋和天才。